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瘦身”后的国产剧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吗

2020-04-08 10:21: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文艺观潮】

  作者: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副教授、博士)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一些电视剧、网络剧在创作生产过程中过度强调商业属性、经济效益,出现人为拉长集数、故事情节注水的现象,造成叙事节奏拖沓、拉低艺术水准、影响观看审美等问题。的确,虎头蛇尾、情节注水几乎是国产剧的通病。

  追逐商业利益,从惊艳开篇走向情节注水

  良好的收视率和较长的剧集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为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不少影视创作者为实现收视率与剧集长度的双丰收“绞尽脑汁”。

  许多创作者都迷信一句话,即“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换句话说,一部电视剧如果前三脚踢不开,后面很难翻身。因此,很多创作者都挖空心思、蓄积智慧、铆足力量,争取在剧作开篇讨个头彩。于是,很多剧作都有一个逻辑缜密、情节吸睛、对白精彩的开头。如谍战剧总是把伏笔和暗线预埋在剧作前端,用一场波谲云诡的厮杀或者神秘的接头暗语留下线索和疑云,用强情节、大场面让观众产生好奇心和带入感。古装剧时常把惊天秘密和国族仇恨铺设到剧作开端,将各方势力的阴谋和算计搭建成一个立体的角力场。都市情感剧往往开头信息量巨大,把各种职场纷争、情感纠葛和命运起伏一股脑儿的堆砌给观众。总之,好的开局能够很快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产生持续追看的欲望,并由此迅速聚拢人气、形成话题热度、获得良好口碑,然后辅以动态宣发,为收视率的持续走高奠定基础。

  在收获一个好的开端之后,很多剧作就开启注水之旅。众所周知,在电视剧制作中,如果镜头无法转化为成片就难以实现盈利。因此,创作者会尽可能地把镜头剪辑进成片当中。而商业采购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按照集数进行交易,注水越多就意味着集数越长,越能够获取商业利益。而前番“惊艳的开篇”已经勾起观众的收视兴趣,锁定了收视基本盘,观众弃剧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时注水颇为“保险”。于是,叙事节奏开始慢下来,对白当中经常出现“正确的废话”,空镜头和关系镜头重复剪辑,男女主角的深情对视要持续良久,策马奔腾的侠客根本停不下来……某种意义上,网络平台的倍速模式就是对电视剧注水的有力回击。试想,如果剧情紧密扎实、台词金句不断,观众当然不愿错过那些意味隽永、妙趣横生的桥段。还有的创作者擅长“审时度势”、分段注水,即针对原本高密度、强情节的剧情进行有计划的、“低调”的稀释。如在比较出彩的几集里,偷偷掺入几分钟不易察觉的“水分”。或者把上一集比较精彩的桥段以“片头”“闪回”“插叙”的方式剪辑到下一集里等。

  还有一些剧作,既缺乏强有力的故事主线来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又缺乏完整的起承转合式的叙事手法以缝合故事链条。主线跑偏、文不对题成为另外一种变相注水方式。有的职场剧基本没有展现行业特征和行业规矩。如在《谈判官》《完美关系》里,通篇也没有几次靠谱的谈判或者令人信服的公关活动,有的只是男女主角扮酷耍靓、挤眉弄眼的情感游戏。有的医疗剧不以医疗诊治、救死扶伤为叙事主线,而是把医生、医患之间的情感纠葛、家庭纷争放在首位。有的谍战剧在隐蔽战线之外配备了太多的情感副线,把情报战变成情敌之间的拉锯战,降解了谍战剧的类型基础和艺术品格。

  提供解决思路,刹住创作歪风邪气

  近年来,许多国产剧高开低走、结局烂尾,甚至一些艺术质量和口碑皆属上乘的作品也不能幸免。结局烂尾,是指剧中的人物命运没有完整的交代和合理的归宿;或者是在戏剧冲突没有充分释放的前提下草草收场;或者剧作的收尾与剧情的逻辑走向大相径庭等等。如近年来少有的涉案剧佳作《破冰行动》,因其剧作末尾某些强行凑戏、刻意煽情的桥段而令观众不满,以至于主创不得不公开道歉。

  虎头蛇尾、情节注水现象为何如此普遍?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抖机灵。如前所述,许多创作者都把“宝”押在了前几集。有的“大编剧”只负责开头或重头戏的写作;或者只负责故事框架的搭建和人物命运的确立;或者仅仅只是挂名,写作交给“小编剧”或者编剧团队来完成。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剧作整体风格不统一、每集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故事不连贯、人物立不住。二是耐力差。电视剧创作犹如田径赛场上的马拉松,需要有长途奔袭的心力、体力和意志力。目前国内许多编剧、导演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耐力不足。有的编剧凭着一点创作天赋和灵光闪现,迅速写下剧本大纲或某些值得期待的桥段,然后就江郎才尽了。三是平台加码。在完成市场交易之后,一些播出平台会根据自身的播出需要对作品进行重新剪辑,主要操作就是尽可能地抻长作品的后半段。于是,经过内容注水、剪辑注水和节奏注水之后,本来就“水”的作品就更“水”了。此外,影视行业整体浮躁,创作动机货币化让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成为盛行的行业歪风。

  针对国产电视剧虎头蛇尾的问题,《通知》指出要增强问题意识,推动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坚决反对注水、拉长集数等行为。《通知》的发布既是规范又是指导,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解题思路,关键看创作者如何作答。

  提升作品品质与职业操守,方能涌现更多精品力作

  笔者以为,对于行业来说,首先是要守望初心、回归创作。新时代的电视剧、网络剧创作者,应该守望艺术初心,在作品质量和职业操守方面实现自我提升。用萃取浓缩而不是稀释注水的方式来提取艺术菁华,用高质量而不是大容量来凸显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让创作回归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提供愉悦的艺术本真,不能让商业逻辑束缚甚至绑架创作思维。观众对好作品永远有刚性需求,而虎头蛇尾的创作套路总是让观众“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要给注水行为敲响一记警钟,用行业契约和行业规则来遏制不良风气。此外,许多编剧时常抱怨制片方随意删改剧本、增减戏份,从而破坏了剧本原有的故事基调和精神气质。因此要提升编剧的话语权,尊重契约精神并加强行业自律。

  其次是要全面解读、精准施策。从《通知》的内涵来看,缩减集数不是为了限制创作,而是为了多出精品。如在央视播出的扶贫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36集的体量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湖南卫视率先播出的扶贫剧《绿水青山带笑颜》以44集的体量,讲述了许晗、杜笑语等都市优秀青年在“两山理论”的感召下,积极返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励志故事。

  不过,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不是一刀切的硬性规定,而是遵循艺术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准施策。比如一些涉案剧、都市情感剧,未必需要超长叙事来完成故事结构,压缩集数挤出水分恰好能够提高艺术质量。如果剧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品牌和大量的固定观众,亦可采取单元剧、系列剧的形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拍摄。又如一些名著改编、红色经典,其原著的史诗质感需要由宏大叙事来完成。针对这些剧作类型并不是非要限制其剧集长度。像是重大革命题材剧如《解放》,重大历史题材剧如《大秦帝国》等,其题材和内容所蕴涵的故事容量丰满厚重,需要长篇幅、大体量来完成。

  总之,除去必要的篇幅之外,要限制超长电视剧的立项和播出审核,加强平台监管,规避随意变换集数、拉长作品的行为,遏制虎头蛇尾、情节注水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烹饪出温养心灵、启迪智慧、快慰人生的文化大餐。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8日 14版)

[责任编辑:孔繁鑫]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