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红色土地的深情讴歌

2020-04-08 10:25:4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红色土地的深情讴歌

  ——读长篇小说《京西之南》

  作者:刘江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京西之南是一片积淀着红色基因的土地,经典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凸凹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京西之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把创作的根须深扎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亲炙历史风云、拥抱火热生活,为人民讴歌,为英雄讴歌,为奋斗者讴歌,可谓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的红色作品。

  小说以京西之南的榆林水村为原点,以古家人物古大富、古月、柳绵桃、乔祺燕为经,以跨度近百年的时间为纬,编织出一幅撼人魂魄的历史画卷。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如此宏大叙事由具体细致的事件和生动的细节描述依次展开,构成了一部家族史、革命史、英雄史、奋斗史。在这种具有史诗性的书写中,有一颗明珠镶嵌其间熠熠生辉,成为统摄整部作品的灵魂,那就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品描写了这首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过程,把歌曲作者曹火星这个真实的人物与小说虚构的人物巧妙地熔为一炉,从而给予这部小说真实可信的纪实成分。这段史实在《京西之南》中不是一个插曲,而是成为红色基因,由此赋予作品强烈鲜明的主题,贯穿始终。

  在作品刻画的诸多人物中,除了那个土匪、汉奸冯景旺之外,几乎没有反面人物。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描写他们的艰辛与奋斗、平凡与伟大、光荣与梦想,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浩然正气。平西抗日游击队支队长何家栋在山村秘密建设了兵工厂,开辟了根据地。他身经百战,伤痕累累,从警卫员到连长,再到县农林委主任、副县长,逐步克服、战胜小农意识的狭隘,成为一个识大体、顾大局、信仰坚定、埋头苦干的共产党员。他既是英雄,又是先进;既是革命者,又是建设者,而且在京西培养出三位全国劳模吴春山、徐庆文、王砚香,是一名党的好干部。吴春山是作品重点塑造的农民劳动模范形象,他出身苦,觉悟高,有胆识,脑瓜灵,执行政策既坚定又灵活。但作者没有将其完美化,也写出了他的狡黠和虚荣,比如,“岗山村每打出一口井,都必须由他铲最后一锹土,由他宣布出水了”。作品刻画的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在他们身上既浸润着民族传统文化人格的品性,又闪耀出共产党人的光辉,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书中写白鼎轩对这些人物的评价特别耐人寻味:“这样的党员,虽然境界脱俗,像神,但他们在俗处立身,是人。奉献着,也生活着,既有为民的作为,又有现实的喜乐,既普通又不普通,多好,这让我倾心。”这段话对于从旧政府留下的文职人员白鼎轩来说,是发自肺腑的表白。榜样的感召,让以清高自许的他从拒绝入党到主动要求入党,完成了人生一次华丽的蜕变。这段话对于作者来讲,亦是发自心灵深处的认知,既是他写出这部作品的原动力,也成为他刻画人物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可以这样说,作者不仅写出了英模人物身上的“人性”,俗世的生活情状、喜怒哀乐,与普通人无二,叫人感到亲切;也写出了他们身上的特别之处,即对凡常的超越,异于常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这就是英雄之为英雄的伟大所在,叫人产生敬仰。作者这样写,是历史的叮嘱,现实的召唤,时代的期待,符合历史逻辑、生活逻辑和写作逻辑。而且作品中这些鲜明的主题,毫无说教或拔高的违和之感,而是如恩格斯所说,是“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令人信服。

  红色土地是英雄辈出的土地,也是山川秀丽的土地。作品用大量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京西之南的山川美、风俗美、动植物美。这些看似散文化的闲笔,却给作品节奏的张弛有度、层次的繁复丰富增添了“复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有意味的形式”。英雄誓死保卫、劳模辛勤耕耘,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的家国。另外,作品在故事的演进中叙写了农耕、养畜、种植、打井、行医、打仗、制作兵器等五行八作。这不是笼统模糊的写,而是细致入微的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譬如,写米嫂会过日子,对树叶“洗”去苦涩和对山核桃“淘”出光亮;在山顶放羊要有放盐的“条子”和存水的“眼子”才行,避免羊中毒或渴死;还有吴春山喂牲口的一套“骡马经”,等等。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人物刻画,同时也是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土地的结果,没有下大力气“身入”和“心入”是写不出来的。

  当下文学创作,如何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如何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段,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红色精品,应当说,长篇小说《京西之南》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8日 13版)

[责任编辑:孔繁鑫]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