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疫情之下,舞蹈演出市场如何逆流而上?

2020-05-20 15:07:03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有话说
0

  中国舞协“舞聚云端”第三期聚焦舞蹈市场——

  疫情之下,舞蹈演出市场如何逆流而上?

  作者:王梦琪 盛子珍

  过去的2019年,无论演出数量还是观众数量,特别是媒体发声量,舞蹈演出活动都有了较大提升。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笼罩在这片大地上的阴霾,直接冲击了本就脆弱的舞蹈演出行业,全国各地的艺术演出被迫延迟或取消,这对舞蹈演出市场无疑是一场十分艰难的考验。5月16日晚,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舞蹈》杂志承办的“舞聚云端”系列舞蹈访谈节目第三期上线直播。节目中,以“舞蹈市场如何逆流而上”为主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江涛,“赵梁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赵梁,“陶身体剧场”艺术总监陶冶,“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东剧传媒”制作人孟志恒,“元墨文化”创始人刘畅等业内专家结合近年来舞蹈演出行业的整体态势,对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活动及疫情后的复工准备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在疫情期间,我们艺术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和所有院团都面临的问题。“第一个定位就是在线上做,我们如何在打开网络的同时,将艺术作品在线上推荐给观众,让大家看到艺术的精神力量。 ”赵铁春说,国家大剧院按照疫情状况的变化,做了一些不同主题的作品,比如推出了作品舞蹈《到那时》 ,“这个作品意味着到疫情过去的时候,我们仍然憧憬美好,仍然面对未来的希望走下去。 ”

  线上模式的“被迫”形成,也促进了演出行业新模式的探索。江涛通过天桥艺术中心今年取消演出场次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具体数字,让大家感受到剧院在当下所面临的压力。对于线上演出等活动,他也有自己的认识,江涛说,线上歌舞演出产生的作用很大,实际也能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剧院经营模式。“虽然线上剧目品质的把控、 IP的选择、版权的获得和商业模式的摸索仍需要很多时间去实践,但如果疫情之后能把这段时间我们所做的一部分工作凝结积累下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比较新的、线上加线下的、可运营的剧院经营模式。 ”

  面对疫情,个人舞蹈工作室的艺术家们开始沉淀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有温度的舞蹈能量。赵梁说:“只要你状态好,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当疫情把所有东西全部切断,我们可以很好地梳理自己的内在、与它进行对话。舞台是无处不在的,对此我深信不疑。 ”

  舞蹈家们纷纷投身战“疫” ,产生了很多有温度的作品。“陶身体剧场”推出了“美好礼物”系列舞蹈影像作品,同时也将在疫情结束后展开新作品《10》的巡演。陶冶认为,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个时候更应该主动站出来,产生更多表达。陶冶介绍说, 《10》这个作品是在探讨这次疫情带给大家的触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整个世界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需要我们对它有新的认识。对于舞蹈行业而言,这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更是一次重生。 ”

  王亚彬也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促成艺术家们之间的对谈,把线下已经有影响力的品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中合作的艺术家慢慢转向线上,向更多的人普及舞蹈的理念以及艺术创作的台前幕后。但是对于未来剧院恢复正常后,王亚彬表示,还是希望观众可以走进剧院,因为剧场跟网络是不一样的,“现在由于特殊的情况有线上演出的播放,但是这种播放的方式无法代替舞蹈的现场表演的独特魅力。 ”

  当剧场关上大门,表演艺术面临严峻考验,如何生存成为重要的问题。在延迟或取消的情况下,种种思量如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孟志恒看来,舞蹈行业动荡非常大,“疫情的出现似乎改变了大家的一些消费方式。等疫情过去之后,希望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经过我们的宣传、政府的扶持,能把观众尽快拉回剧场” 。

  对于产业链中遇到的危机,刘畅表示,因为剧场席位和场次的限制,能走进剧场的观众还是很少,怎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剧场的东西,是大家一直关注的话题。“5 G时代马上到来了,怎么更直观地向人们展示艺术,比如用5 G和全息影像的方式呈现,这可能是各行各业和我们剧场人共同想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

  即使疫情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线上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罗斌说,剧场是我们的母体,是我们最主流的演出样式。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是一大考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从观念到行为再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可能都需要重新调整。“尤其是疫情期间网络传播的方式给了我们诸多空间,但是我们所能达到的程度还差得很远,因为舞蹈不是一个很容易在网络空间里表述的艺术形式,需要大家展现出更多的智慧,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舞蹈的前景,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舞蹈发展涉及的问题。 ”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