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八大平台集中展映一千多部非遗影片 诉说古老非遗故事

2020-06-09 09:28: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一种濒临灭绝的民俗舞蹈在七旬老人的推动下火遍湖北恩施;一个人的“剧团”依然坚守演出,刻画的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的戏文字正腔圆;“一代跤王”沈少三让“撂石锁”这项绝技惊艳天下,90高龄仍义务传授“撂石锁”技艺……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有身怀绝技的传承人,每位传承人身上都有值得诉说的神奇故事。

  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承人是核心力量。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遗产日前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等8大网络平台承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启动,1000多部非遗题材影片集中亮相,将大量非遗传承人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道来,为观众了解非遗提供了难得的窗口。

  千余部影片共同讲述非遗故事

  本次“云游非遗·影像展”不乏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记录:《吴修富的肉连响》带领观众走近被称为“旧社会街舞”的民俗舞蹈“肉连响”;《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再现了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在“一个人剧团”中的坚守;《沈少三——撂石锁》记录了“一代跤王”沈少三让“撂石锁”绝技惊艳天下的传奇。此外,还有《手造中国》《大匠之梦》《戏梦关东》《甲子漆艺》《平遥布鞋》等千余部非遗影像作品,共同讲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本次“云游非遗·影像展”还特别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心”出发,以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恒心等五个角度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

  《非遗·初心》聚焦中国“非遗”美食,解说传统食物的内涵,共同挖掘那些已传承千百年的非遗美食记忆。《非遗·本心》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方面入手,通过视频记录反映传统演艺的魅力。《非遗·匠心》展现“非遗”传统手工艺,向人们展现民族文化基因的绚丽色彩,彰显文化自信。《非遗·恒心》详述了传统体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遗·仁心》以医者仁心的角度,展现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结合“云游非遗·影像展”各联合承办平台的特色,专区与专题片相映生辉。据介绍,腾讯视频以“人间烟火”作为切入点,以几十部优质的风味美食纪录片,打造千滋百味的非遗美食标签,吸引广大观众在饱览视觉盛宴的同时,从不断发展的饮食文化中,感受非遗技艺传承里始终不变的初心;优酷专区集中展示站内《谷雨中国》等几十部文化纪录片、高清戏曲选段以及百余部传承人记录影像,同时将开启“非遗公开课第二季”公益直播,用数字化手段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及推广;爱奇艺非遗专区中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多部热门影视剧集和讲述百姓生活中非遗的纪录片《讲究》等数百部影像作品,打造传统美学大赏。

  将明星的流量转化成传承的能量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

  受主办方邀请,一群活跃在舞台和荧屏,有着众多年轻粉丝的知名演艺人,纷纷在此次影像展中为非遗“打Call”。岳云鹏、阿云嘎、黄明昊为家乡的非遗代言,张国立、沈腾、郑云龙、毕雯珺呼吁大家关注民俗、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正在热播的网络综艺《创造营2020》学员希林娜依·高、张艺凡、王艺瑾等多位青春偶像,化身“非遗守护人”,积极投身到影像展活动中,参与了“这就是非遗”系列短视频的录制,为青少年朋友讲述身边的非遗故事,身体力行助力非遗传承。

  名人明星充分发挥“吸睛作用”,把自身的流量转化成了传承的能量,很多年轻人由此成为喜爱非遗的“新青年”。酷狗音乐日前发布的《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显示,“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中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相当于36.5万年。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超过1亿的90后、00后新生代网友对非遗的“流连忘返”。单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90后、00后群体在过去一年内通过酷狗收听了27.5万次昆曲,播放时长累计超过16万小时。同样,哔哩哔哩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9年站内传统文化爱好者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83%在24岁以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说,这些“非遗新青年”为我们的非遗活态传承增加了无限可能。

  此次“云游非遗·影像展”立足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以跨界的方式,让非遗无界。酷狗以“听见非遗·音乐留声机”为主题设置了专区,通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以年轻化的表达推动非遗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在哔哩哔哩建立的非遗专区中,众多年轻人自发录制剪辑了涵盖传统服饰、手工艺、武术等品类丰富的非遗视频,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鼓励个体拥抱身边的非遗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非遗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只有让非遗“遇见生活”,它才能成为被大众重视和了解的存在。

  此次活动主题中值得关注的核心点是“拥抱身边的非遗”。什么是身边的非遗?或许是我们早餐的一碗热干面、立春不能少的酱肘子、端午必吃的一口粽子,或许是课间操上一起跳起的摆摆舞,又或许是儿时回忆里的面人儿和糖画。

  在这次影像展中,承办机构邀请到多位非遗传承人、网络达人、青年偶像录制非遗知识普及系列短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面人”“脸谱”“酿酒”“炒茶”“孔雀舞”“古琴”等百姓身边的非遗,和广大网友一起发现自己生活里的非遗,鼓励网友成为身边非遗的守护人。

  潘燕介绍,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腾讯新闻等各网络平台都上线了多样的线上参与活动,换一种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网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在各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拍摄、上传自己身边的非遗短视频、图片,分享关于非遗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进入直播间探秘传统手工艺大师的工作室,或跟民间艺人连麦学艺,畅听精彩的线上非遗音乐会;在参与相关微博话题互动中,观众更有机会获得各类精美的非遗产品。

  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呈现出更多、更强大的可塑性,也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机会之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以新技术传播非遗文化是在当代更好传承非遗的必要条件。“过去我们靠语言、文字,后来靠照片、摄像,而今我们可以通过更新的技术调动一切资源,加强传承和传播的力度。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两个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本报记者 韩业庭)

[责任编辑: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