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文化快报

弘扬传统孝道 引领文明乡风

2020-06-17 10:00: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有话说
0

  大型现代海城喇叭戏《孝顺媳妇》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喇叭戏剧团,自2004年推出海城喇叭戏首部大型现代剧目《跷中情》以来,排演的又一部现代题材的海城喇叭戏剧目。该剧作为辽宁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了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展演,充分展现了海城喇叭戏作为辽宁地方戏曲剧种的独特魅力,受到各方好评。

  由于地方戏曲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所以我们的地方戏曲就是要关注底层,关注底层的人民,挖掘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最美的人性光亮。这是由地方戏曲所具有的民间性品格所决定的,正是那一抔乡土才养育了它。海城喇叭戏是辽南的乡土艺术,因而它关注的视角必然是广大的农民,这是它的着力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它所呈现的必然是这片土地最可亲近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地方戏曲的民间性特点,它是人民的艺术,带着乡土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农村留守妇女在今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村里的男人都外出谋生路之后,她们也由原来的“半边天”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们普遍要面临着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等问题。海城喇叭戏《孝顺媳妇》正是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为切入点,但并没有停留在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生活处境上,而是巧妙地把关注的视角引到“孝顺”的主题上来,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疏解农村留守妇女内心情感的一种尝试。该剧讲述了龙凤沟村开展的评选“孝顺媳妇”活动,村里的“老原则”郑主任为了在以留守妇女为主要群体的村里搞点新颖的文化活动,想到了此办法,并设置了一定数额的奖金,引来以常艳红、侯大侠为首的村里众多留守妇女的响应,一时间“何为孝”成为村里热议的话题,一场“比孝顺”的竞赛在这个村庄悄然展开。

  该剧是一部轻喜剧风格的作品。李维鲁导演多年来执导过全国多个剧种的剧目作品,他精通戏曲表演及其各种程式规律,尊重戏曲传统、戏曲审美规律,更尊重剧种的艺术特色。自从当年接触海城喇叭戏之后就对其怀有很深的感情,他认为海城喇叭戏是最具辽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最具代表性。它的风格就应该是既粗犷豪放,又幽默风趣,充满着辽宁大地的山野风味。他在执导该剧自始至终都在尝试着在海城喇叭戏本体上进行转化与创新。编剧董凌山擅写农村戏,这与他生活在辽河岸边,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此外,他还了解海城喇叭戏这个剧种,了解喇叭戏剧团,了解剧团里所有主要演员的个人表演特点,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个性与饰演者是相吻合的。此外,他的笔下也没有“大恶之人” ,尽管也有如该剧中侯大侠、常艳红等人物身上所表现的狭隘与自私,但更多地展现了农民群体的淳朴与善良的优秀品质。

  “戏以曲传” ,现代题材的戏曲作品创作首先要有剧种意识,而最重要的就是戏曲的唱腔是否体现出该剧种的风格,因为这是每个剧种的标志性特点。尽管不是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深入生活,然而对于戏曲音乐的创作者来说,深入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突出海城喇叭戏的音乐风格,国内知名作曲家赵黎东不仅向海城喇叭戏的国家级传承人肖杰请教,还亲自深入到海城喇叭戏的发源地辽宁海城地区,采访多位老艺人,亲耳聆听他们的唱腔,捕捉和感受这个地方剧种最原汁原味的音乐元素。在唱腔音乐上他充分继承了海城喇叭戏的音乐传统,运用了多种传统曲牌推进剧情、塑造人物、表现情感。

  该剧中有两个人物也是值得玩味的。一个是村长“老原则”郑主任。这个人物在剧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是这个主要由留守妇女组成的龙凤沟村的一村之长,不仅是这里的当家人,同时他更是农村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之下,他努力把大家往正路上领,让每个家庭都能和谐稳定。这类人物形象在之前的海城喇叭戏现代剧目中也曾出现过,不徇私情、富有正义感是其性格特征。当然,倔强正直的村主任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为了稳定儿女们的小家,选择隐藏与二柱妈之间的婚姻,而这一隐藏就是十年,人生有几个这样的十年,这就是一村之长做出的牺牲。这一人物形象展现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内心的隐忍与强大,同时也彰显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无私、忘我、担当的优秀品格。

  另一个人物是“老原则”郑主任的母亲郑奶奶。她是龙凤沟村德高望重之人,有着“老顽童”般的幽默风趣性格,但有时也会“和稀泥” 。在第二场常艳红巧设饭局中,不知中计的郑奶奶固执地让儿子郑主任把孝顺媳妇的称号颁给常艳红,只因常艳红要给郑主任做媒,郑奶奶就认为常艳红够孝顺。当母亲的哪有不疼儿的道理,郑奶奶也希望儿子能有个家,这样的私心也让她的儿子郑主任左右为难,亲情、爱情、乡情交织在一起,如藤蔓一样缠绕在村主任的身上,构成了人物之间特有的情感关联。郑奶奶这一人物角色由男演员反串饰演,举手投足间毫无违和感,真是演活了戏中的“这一个” 。其实,笔者还认为这似曾相识的人物更像是这个村庄发展的见证者、乡村故事的讲述者,甚至象征着剧种本身的历史积淀,她让舞台上发生的故事越发真实可信。

  此外,该剧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如三场幕间戏用舞蹈语汇的方式呈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烘托剧情的作用;幕后歌队的现场演唱对戏剧情境和人物情感的渲染,使戏剧行动更富有张力。尽管该剧在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个别演员的服饰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这些都是剧团在现代题材剧目创作道路上必然经历的。无论何时都应始终牢记,挖掘传统和敢于创新始终是地方剧种发展的正确方向。(萧忠伟)

[责任编辑: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