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文化快报

光明时评:菜地里发现文物,小学生太优秀

2020-06-19 16:14:34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我有话说
0

  作者:孙小婷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地区的一片菜地里,一块长方形古朴的匾额被玩耍的孩子们发现。它长93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青石表面微微泛绿,边角略有残损,但“湖州試館”几个繁体字完整清晰、笔力雄健。难道是一件文物?

光明时评:菜地里发现文物,小学生太优秀

  由于周日菜地里人不少,几个家长合力将匾额装进车后备箱,并与文物部门取得了联系,双方完成交接。据朝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此刻石为“清代湖州试馆的嵌墙匾额”,试馆匾额比较罕见,是北京会馆文化的实物见证。

  在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偶然发现文物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算稀奇。事实上,不少文物正是这样出土的。比如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国宝级文物“商代青铜龙虎尊”,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一位农民撒网捕鱼时在河底摸到的;而去年1月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食堂旁的工地上,竟挖出了一个汉代古墓。

  对发现者而言,与历史相遇的确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就比如这个发现匾额的孩子,在他以往的知识图谱中,或许不会有“会馆”这个词汇,但通过与文物对视并对知识溯源,他将会得知这是明、清时期进京赶考的外地举人住宿的地方,那时的北京会馆林立。而真迹带来的震撼,是复刻件、书本上、文字里无法传递的,这也就是文物的价值、文化的力量。

  对于研究者和人类文明而言,文物的发现、保护、活化和利用则更有可能意义非凡,它标志着一段更深入研究的开启,往往一个新出土物件的年代、手艺、材质,就有可能推翻以往的结论或是印证过去的猜想。它提醒人们要不断回顾历史,同时也有可能改写历史,塑造人们对中华文化更深的感知与自信。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当然越深越好。

  近年来,我们看到各类“文物热”逐渐兴起,海昏侯墓展览排起了长队,参观的人摩肩接踵;故宫文物修复师招聘,4万人报考;国宝类文化综艺节目热播,实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人们对泱泱中华文明的兴趣愈发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文物热”是唤起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好事,但“热闹”与“热爱”还是应该区分开,这中间隔着一个尊重。懂得了尊重,也就少见了诸如演员说“没事(文物)坏了他可以修复”、对千年佛像进行“毁容式”修复,或者在历史遗迹上攀爬、刻字之类的情况。

  再回看这则新闻,家长面对文物的敏感与及时交给文物部门的得当处理,其实就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度,对文物心存敬畏,既是对孩子一次有益的文保教育,也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重新在历史中归位,进而“活了起来”。

  发现文物是一件专业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文物鉴定的能力,或能有这般机遇,但对文物的尊重和爱护之心,却是可以人皆有之,并且应当贯穿到文物发掘、修复、保护、活化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这样,才是为中华古国的灿烂文明增添上生动的一笔。

[责任编辑: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