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打底子” 让英雄人物成时代“代言人”

2020-07-09 14:49: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打底子”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文艺作品社会价值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塑造什么样的精神品格,是否达到了感染人和鼓舞人的目的。而精神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其中,对历史文化的取材和演绎,已经成为当代文艺创作锻造经典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深厚的文化传统让作品富有正大气象

  文艺是文化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文艺对文化有很强的依赖性,文艺创作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才能取得长远发展。所以说,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打底子”,没有人文精神的深度参与,文艺创作就成了没有内涵的表现形式,这样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就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和恒远的影响力。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精神深刻挖掘的基础之上。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对于历史文化精华的萃取,日渐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把历史上形成的可贵的民族精神融入创作之中,文艺作品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气度才能不断升华,彰显出正大气象。

  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角》,讲述一个名叫忆秦娥的秦腔女演员,随着改革开放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作家陈彦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了20多年,对秦腔艺术的历史脉络、风格特点、价值取向等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研究,对秦腔演员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有自己的深刻洞悉,所以他笔下塑造的忆秦娥是活生生的,是“一个带着生命苦痛、从渺小的个体性存在和宿命般的命运轮回中挣扎而出的精神性存在,一个苦苦坚持守护自己心性、灵魂和生命空间的人,一个民族文化流衍赓续的坚忍卓越的维护者”。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成就了忆秦娥这个“主角”,也成就了陈彦的这部《主角》。

  当下有不少的优秀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品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并融入革命斗争中最感人肺腑的伟大精神,催生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奋斗力量,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发展开辟希望之路。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只有将优秀历史文化精神创造性、艺术性地融入创作之中,文艺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让英雄人物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典人物是其中既重要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他们是中华历史文化血脉传承不断、源远流长的重要力量。这些经典人物,被历代艺术家通过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不同时代的艺术经典。如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田横五百士》,就是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悲壮场面,着重刻画了壮士们英勇不屈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看这幅作品,我们无法控制胸中涌动的感情潮水,田横的慷慨悲壮,使我们在徐悲鸿的艺术创造中得以充分感知。当时正值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以唤起民众的信心和勇气。当代文艺创作对经典人物的塑造更具典型性,因为当代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技法比过去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文化精神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又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状态相呼应,从而铸就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在对经典历史人物的塑造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英雄楷模,历来都是爱国主义的弘扬者和践行者。英雄富有创造精神,同时又往往是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的“代言人”,是时代精神和时代气象的“代言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奋斗不息、永不言败、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英雄人物应该在当代文艺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带着浓烈英雄主义的历史人物,与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就变得厚重,赋予当下现实一种慷慨激昂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熏陶和感染中,当代文艺创作的精神品格得到升华。

  无论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还是塑造经典,都是从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家的情感指向和思想境界,决定着文艺作品的精神气象和思想高度。文化精髓和历史人物毕竟都是属于过去式,在当代的展现需要通过艺术家的接受、理解、融合、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通过不同的媒介呈现出来、传播开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其生命力的重新激活,特别需要创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双向深度参与,即达到情感和思想的高度契合。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无论文化传统多么厚重、历史人物多么伟大,艺术家的创造都不可能灵动起来、深刻起来。

  所以,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研读历史文化经典,知道自己的来路,明了历史进程的脉络,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深厚根基。同时,也要对现实生活保持足够的敏锐,在生活现场感知时代发展的蓬勃力量,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灵感和思想养分。只有这样“左右开弓”,实现“两条腿走路”,文艺创作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才能真正实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作者:吕文明,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