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读书

由大书柜想到阅读革命

2020-07-16 10:40: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有话说
0

  作者:郑荣来

  家有5个大书柜,每柜高2.3米,宽1.2米。占据着大厅整整一面墙,柜中置放着大约四五千本大小、厚薄不同的图书。刚添置并摆设之时,颇有得意之感,小民家庭,有此规模摆设,颇现文化气氛。偶有客人来访,也常脱口点赞:真有书生气象!

  我本是书生,此话也不算有错。我只是愧对来客的点赞——那不过是一种摆设。我拥有的只是表面文化,其实并非学问。来客有所不知,我那图书其实来之容易。我曾在某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多年,出版社每出一本书,我都能得到一本;我又在报社当编辑多年,投稿作者常给我送书,这积累也不少。我偶尔也购买过一些,于是有了这几柜藏书。

  说表面摆设,也并非谦辞。如实说来,那些图书的绝大多数,我都没有读过。我只是略知书名,书中所述,我大都不知其详。我经常翻阅的也有,那只是少量的工具图书,如各种资料、词典、通史、大全、集成之类。我也是功利主义,都是图一时之便,大都是急我写作查阅所需。

  过往多年,我也确曾得益不少。但近几年来,这些作用慢慢淡化。我真正从书柜取书查阅之举,已经越来越少。书柜的作用因而越来越低,网上搜寻资料成为常用之法。

  退休之前,藏书有增无减,直到书柜无法容纳。于是效法同学某兄,一个电话打到旧书店,他们来人收购。那天也真是心疼,稍加选择,就将五六百本“旧书”交给旧书商,他们不论本只论斤,价钱自然极为低廉。我很难舍,但很无奈。

  此事很招儿子反对,从此不再有第二次。但书柜存在的价值,却成为长久讨论的话题。退休多年来,就没有想到处理书柜和图书的上佳办法。

  这些年来,因为退休,我不再添置图书,各种进书渠道也几乎没有了,书柜里有的只是固有的那些书。如何处理它,成了一个难题。

  我们不止一次地讨论过:一是让它按旧貌存在,依旧占据着一面墙;二是再下决心,把它淘汰掉。因为心知肚明,社会在进步,纸质图书必将被淘汰,这是潮流的必然。如今,电子图书越来越多,其优越性已不容分说。现在连很多名著如《三国演义》 《西游记》等,都已制作了电子版,学生上课可以不用课本。制作纸质书本需要砍伐树木,印刷又污染环境。虽然,纸质图书的传统优势不可替代,读者阅读的某种方便,也让许多读者不愿放弃它。

  但它的前景毕竟不如电子图书光明。纸质书不易保存,并且为了更好地保存纸质书,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比如需要购买书架,并且需要耗费精力对书架上的书籍进行整理。而电子书相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本身作为电子产品,其易于保存的特性便显得尤为重要。纸质书在便携性方面也远不如电子书,如果是外出出差、旅行等随身背几本纸质书,显然不如带一台电子书。

  与图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却有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图书的前世今生,可以回顾得以明白,图书的前途远景,却是跟随科技前进,难以想得清楚。电子图书的状况,此前难以想象。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对它才有所认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接受了写稿发稿的新技术,为我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方便。此前,我做梦都没想到,手持一个智能手机,可以随时写文章,随时向报刊投寄稿件。

  电子图书不依赖书柜,一台智能手机在身,可存储多部书稿。甚至整个书柜的图书,其内容都可存储其中。如此,我面前的几个书柜,其实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前面所说的“摆设” ,也并非虚言。

  电子图书的出现,也造成了阅读革命。电子书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碎片时间阅读,电子书让阅读变得方便了许多。电子阅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度阅读。追随时代,借助科技,这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准则。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必然引导人类实践和行为的改变。

  依赖图书做学问,借助图书谋生存,这一人生生存手段,如同明日黄花,已经不再有往日那样的效果。

  面对大书柜,让我深深思考的,是阅读革命的前景。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