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寻找“诗与存在”

2020-07-27 08:5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有话说
0

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寻找“诗与存在”

  发布会现场。 张亨伟 摄

  中新网上海7月26日电 (张亨伟)26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入围影片《掬水月在手》举行发布会。出品人廖美立、制片人沈祎分享了这部记录现年96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传记的创作心得。

  据廖美立介绍,本片全程采用4K摄影,于2017年4月正式开拍、2018年4月杀青。一年间,摄制组辗转亚洲、北美洲,足迹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阳、香港、台北、澳门、温哥华、波士顿等十余座城市。期间,对叶先生本人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镜头前,叶先生娓娓讲述她从北京台湾、北美、再回到大陆的人生历程:对父母、伯父等家人和恩师顾随的暖暖回忆;与前辈、友人、学生的结识和交流;自己诗词创作与研究的艰苦探索。

  《掬水月在手》是导演陈传兴“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前两部分别为诗人郑愁予的纪录电影《如雾起时》和诗人周梦蝶的纪录电影《化城再来人》。本片从架构上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记录了现年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叙事音乐也非常考究,暗含杜甫的秋兴八首,成为影片的隐性线索,从古到今,将诗词的历史时空和音韵相通。

  制片人沈祎认为,影片在传播古典诗词文化的同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它展现了叶嘉莹先生作为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将家庭关系,个人情感与对诗词的寄托探寻之路相交织。观众即使没有较深的文化积累,一样可以在叶嘉莹的生活态度中收获感动。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内。她幼承庭训,17岁考入辅仁大学,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扮演着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新诗亦抱持兼容并包之态度,来往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叶先生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多年来致力推广对儿童的诗歌吟诵教育。教学研究之外,叶先生亦将生活经历与心境融入创作,传承千年诗心,纵使岁月坎坷也仍不懈追寻,令人敬佩。(完)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