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大图右侧

新文艺群体“新”在哪里

2020-10-15 09:21:4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新文艺群体“新”在哪里

  作者: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重要判断:“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由此,“新文艺群体”一词进入人们视野,其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成为不可忽视的文艺新力量。

  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创作生活化、服务有温度

  何谓新文艺群体?除了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还包括文创艺术设计者、非遗传承人以及以文艺沙龙、读书会、国学班、传习所、茶艺社、琴画苑等形式聚集起来的各类文艺群体。

  从四川省500个抽样调查中,可见新文艺群体的基本构成和一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在18—29岁的占13%,30—59岁的占66.1%,60岁以上的占20.9%;工作年限3年以内的占11.2%,4—5年的占12.6%,6—10年的占18.4%,10年以上的占57.8%;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占26.1%,大专占35%,本科占33.4%,本科以上占5.5%;从职称看,59.5%的新文艺工作者没有职业资格或职称,在40.5%的有职业资格或职称的新文艺工作者中,初级占27.8%,中级占47.2%,高级占25.0%;从参与公益性社会服务情况看,77.2%的新文艺群体参加或组织过公益活动,平均参与次数每年6.8次。

  目前,新文艺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文联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已有注册文化企业10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8万人。在北京市民政部门登记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所属个人会员约9.6万人,此外还有集聚在诸如798、宋庄、亦庄等艺术区的大量文艺从业者,签约艺术家就有3000多名,每年举办2000多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宋庄一处的文艺工作者就有6000多人,工作室4900多个。再比如浙江省,各类影视机构共有2000多家,其中民营机构就占到了九成多。在横店演员公会注册登记的“横漂”演员有48000多人,每天仍以100到200人的速度增加,常年漂在横店的演员有6000至8000多人。全国范围内新文艺群体工作者到底有多少,目前尚无权威统计,但可以确定的是,新文艺群体工作者呈现增长趋势。

  新文艺群体从萌芽、生长到发展,数量不断增大,组织构成越来越丰富,参加的艺术活动越来越多,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新增量,其本质属性决定了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其创作的生活化、服务的温度感、活动的有效性,有如文艺大树的根须、文艺生长的细胞、文艺源泉的活水,把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延伸至基层村社、街道、楼宇等,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身份新、思维新、创作机制新,能及时捕捉文艺发展信息

  新文艺群体的“新”字,体现了其不同于传统文艺群体的特性。新文艺群体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艺类型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比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剧、微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包括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网络文艺通过融合传统文艺与网络新载体,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艺形式的新的文艺类型。

  二是从业身份新。目前新文艺群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许多文化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被打破,部分体制内文艺工作者选择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艺术院校毕业生逐年涌向社会,国有文艺单位工作岗位有限,更多人把择业目光转向民(私)企或自主创业;其他一些非公有制文艺团体、艺术机构从业者,自由文艺职业者。这三类群体都不同于传统体制内文艺从业者。

  三是创作机制新。新文艺群体中的一些独立制片人、独立制作人、独立策展人等,在艺术创作和制作机制上,不再拘泥于行政性、计划性、集体性较强的传统创作流程和机制,而采取更加灵活、更能体现个人艺术追求的创作制作方式。

  四是艺术思维新。新文艺群体在艺术思维上也更加活跃,更关注国际艺术思潮和理论前沿。一些新文艺群体从业者接受过艺术专业方面的高等教育,对于新的艺术动态、新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也更加了解,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五是受众层面新。新文艺群体中很多从业者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草根性”和娱乐性更强,对于青少年的心态更加了解,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轻受众,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网络原生代”。

  总之,相较于传统文艺群体,新文艺群体从出现伊始就经受市场和社会的磨炼,在艰难的摸索中不断发展。他们能够及时捕捉文艺发展的信息,以最敏捷的适应能力调整文艺创作方式,以最灵活的创新机制进入文化市场,以最便捷的个性化服务扩大传播范围,在文艺跨业态跨门类跨地区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展示出全新的创造活力;他们善于借助高科技和市场资本,善于在文艺产品的上下游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他们以普通群众的感知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专长,扬长避短、各显神通,改写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版图。

  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业态,展现出无限可能性

  新文艺群体出现后凭借机制灵活等优势,解放了因社会分工而受到压抑的艺术天性,激荡起无穷的艺术创造活力。

  广大新文艺工作者以创新创意为驱动,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场地等文艺生产要素,在艺术生产和服务方面,利用新的投入方式、新的创作方式、新的活动载体、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平台推送等,创造出“文艺+旅游”“文艺+非遗”“文艺+设计”“文艺+体育”“文艺+美食”“文艺+建筑”等融合发展的文艺衍生产业形态,形成了一大批新型文艺类型,如文博艺术类、文旅融合类、艺术康养类、演艺服务类、艺术培训类、传统工艺类、创意设计类、当代艺术类、影视传播类、书院画院类等;在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上,探索形成了独立自办型、合伙联办型、企业附属型、扶持资助型、资源整合型、平台推广型、对外交流型等类型。

  新文艺群体没有“铁饭碗”,但他们将这种“身份上的弱势”转化成灵活机动的发展优势,利用科技工具,为艺术插上数字翅膀,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服务。新文艺群体通过整合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型、跨层次的文化艺术资源,积极融入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虚拟成像、全息影像等多渠道多形式推送文艺作品,以各种节庆、展演活动、网络直播等为扩散平台,直面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提供多种形态的内容产品,文化的渗透力整合力影响力不断彰显。

  此外,新文艺群体利用无限的创意,为中国当代文艺开拓出更广阔更丰富的疆域和样式,改变了传统文艺的创作、欣赏、评论方式,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文艺群体,把千千万万新文艺群体从业者凝聚起来,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共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4日09版)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