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随笔

难忘故乡贵港的花灯

2021-02-26 10:32: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元宵节挂灯,也叫上灯、放灯,这优秀传统习俗,在我国少说也有两千年的历史。它源于汉代,南北朝时渐成风气,盛于唐宋。唐代还将元宵节放灯定为法定之事,放灯时间也从正月十五延至正月十八。自宋以后,文化的极大发展使放灯增添了新的内容。放灯时,各家各户还把平日制作的谜条贴于彩灯上,挂在门前供人猜玩,猜中者有奖,热闹非常,夜阑兴尽方散。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张灯结彩的风俗沿袭了下来。

  我的家乡贵港市桥圩镇位居岭南,明清之际,便传入花灯,很快被多才多艺的杨屋屯人接纳并世代传承下来。每年春节前,族中艺人就把竹、笏、泥、纸、模具等提前准备好,从正月初三开始,便集中到家庙以及附近的几个大厅堂扎制花灯。大家以老带新,分工负责。有的扎灯架,有的印泥公仔,有的剪纸,有的扎花,有的写灯裙,整个过程像一条现代化的流水线,有条不紊。每做一架花灯,从开始到完成,有近百道工序,纷纭复杂。但团结协作,只一天工夫,一架架漂亮美观的花灯便能制作完成。整个制作花灯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正月初九。

  杨屋屯制作的花灯呈六角形,灯架共三层,高90厘米,直径宽60厘米,灯裙长60厘米,取六六大顺和长寿富贵之意。整架花灯挂起来有1.5米高,灯饰华丽,灯裙飘飘,人称“宫灯”,煞是好看。

  杨屋屯制作的花灯还有一绝,那就是文化品位高,常把一些谜语穿插写在灯裙上让人猜,以增加灯节的乐趣。如“四周不通风,十字在当中,若是田字解,不是读书翁”“日月一起来,休把明字猜,肥字也不是,气死老秀才”。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宋朝著名词人柳永《雨霖玲》中的句子,摇身一变竟也成了谜语。对这首词,我曾无数次熟读痴迷,却猜不出谜底。接着,我又一个一个往下看,有些谜底依旧惘然,我可能永远猜不出,却也乐意活在谜中,这或许就是杨屋屯花灯的魅力。

  我的老家还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即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初十,各地制作的花灯都拿到市上集中张挂,形成灯市,一是方便大家赏灯,二是便于人们选购,三是带有比赛的性质。每年灯市,赏灯人就是最好的裁判,各地花灯,谁优谁劣,一比便见高下。在众多裁判的评议中,每年杨屋屯的花灯都力压群雄,名播四方。

  如今又到元宵挂灯时,愿家家挂灯赏灯喜灯乐灯,户户添丁添财添福添寿。

  (杨洋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