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文史

有一个词语叫气节

2021-04-09 09:56: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有一个词语叫气节

  ——清明前夕游于谦祠有感

  李寅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词语,表述某种意义时,无比精准、代入感极强,比如“气节”二字——比正义更凛然,比勇敢更智慧,比操守更豪迈,比无私更坦荡。

  从古至今,有一些这样的人,又是无比精准地代言了这个词。于谦就是其中一位。

  正逢清明前夕,有机缘趁着三月烟雨来到杭州,短暂停留中,最心心念想去的地方就是于谦祠了。

  这个念头,始于十年前。那一次,携小儿与外甥游北京的文丞相祠,带着不满十岁的两个小豆丁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就对他们说:历史中有这样一些人,一介书生之躯却长满铮铮铁骨,读万卷书却不影响统领万千之兵马,疆场杀敌、刑场就义,何时何地都将国家之大任放置肩上。文天祥和于谦就是这样的人。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座于谦祠,有机会一定带你们去。

  如今,当我在清明时节的蒙蒙细雨中,独自低吟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走向于谦祠时,不觉十年已过。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事迹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在一片妥协、南迁声中,他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稳定局面,亲率军民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几年后,从瓦剌被释放的英宗经“夺门之变”复位,在奸人诬陷下,于谦含冤被杀。两年后归葬他的故乡杭州西湖三台山麓乌龟潭畔。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

  此后500余年,于谦墓、于谦祠为世人所景仰、拜谒。

  我是沿着三台山路顶着细雨走过来的。步道旁,一个很窄的石板支路掩映在树丛中。导航显示,此处右转,百米后便是于谦墓了。曲曲幽幽的小径,湿漉漉的空气,层层叠叠、翠绿欲滴的各类树木,以及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又嗖地蹿上树梢的小松鼠……环境可真是好呀!于谦泉下有知,一定也会为故乡今日的灵美而骄傲。当看到横梁上题写着“热血千秋”的石牌坊时,便知,他的安息之地到了。

  穿过石牌坊,墓的甬道两旁,排列着两组神兽。离墓最近的,是两匹戴马鞍挺立的战马。缰绳穿过马鬃挂在鞍头上,仿佛随时等待着主人翻身而上、驰骋疆场。墓基前,是一尊直径一米左右的石香炉,古老的炉体内,有许多新燃尽的香灰。香炉对着的,是写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的石碑,碑后,便是马蹄形的墓基了,最高点,安放着于谦的墓室。

  背靠三台山,面对西湖,与岳飞墓遥相呼应,试想两位不同时代的大英雄,该在另外一个维度空间里携手,佑护着他们曾经为之流血保卫的山河。

  沿着墓园右侧更加幽静的小路而行,又是百米左右,抵达于谦祠的正门。

  这是一处传统的祠堂式建筑,格局与北京的文丞相祠大致相同,分为前殿、正殿、后殿三进。大门上,“于忠肃公祠”几个隶书大字颇为庄严肃穆。进入前殿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世一人”的横匾,高度评价了于谦的历史功绩。更值得品味的是,殿门两侧民族英雄林则徐手书的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资料上记载,1822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时,带头捐献官俸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可见,他对于谦的景仰和认同。

  前殿正中,一块洁白无瑕的石灰岩横碑上,镌刻着前言。背后,便是于谦著名诗作《石灰吟》,为徐向前元帅手书。两侧墙上陈列于谦祠沿革、于谦年表等。

  从前殿后门走出,一尊巨大的“于谦镇河铁犀”泰然而立,这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历史见证。如今,铁犀守候着正殿,以及大殿中于谦那尊3米多高威严正气的雕像。雕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四个字,为乾隆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

  正殿左右墙面上,以大型彩绘壁画再现了“北京保卫战”和“土木堡之变”的相关场景。英雄虽已远去,画作中他所呈现的英气,却在这大殿中凝聚环绕,让人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他救江山社稷于危难时的无私无畏和大义凛然。

  最后一进院落是后殿,图文并茂陈列了于谦的生平。最醒目的是,进门正对的立式展柜中一件朱红色明代官服,可见衣身魁梧,袖口宽大。文字说明题为“两袖清风”。展柜侧面,装裱着于谦所著《入京》一诗:“手帕蘑菇与香线,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写于明朝正统年间,正逢宦官王振专权,百官进京都需为他携带贿礼,否则必遭排挤,唯独于谦不予理会。有人对于谦说,不带银钱,带点土特产也是好的。于谦笑答:“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且吟出此诗明志。

  走出后殿,雨有些大了,在“万古流芳”金字牌匾漆黑底色映衬下,明显看到雨丝滑过天空的痕迹。

  打开百度词库,查阅“气节”一词,看到这样一句解读:“经过时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于谦祠,该拜。希望孩子们有机会能来补上这一课。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