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文化频道>> 文化快报

“到此一游”式旅游陋习为何屡禁不止

2021-04-21 0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今年清明假期旅游市场回暖令人欣喜,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更让人充满期待。随着旅游市场渐趋火爆,各大景区人流扎堆,一些文物保护相关的问题也应得到及时关注。

  日前,一则“八达岭长城3游客墙体刻字”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段视频显示,3名游客在长城墙体上接力刻字,“潇洒挥笔”后扬长而去。他们的洋洋洒洒恰恰成了我们的钻心之痛。有网友感慨:还以为在看十年前的新闻,都2021年了,怎么还有人在文物上刻字留念!痛心感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此一游”式旅游的余毒还有多深?曾经盛行一时的旅游不文明行为“到此一游”似乎已是很久远的事,如今却像一桩尘封已久的家丑被人旧事重提。多年前,不少游客把刻写“到此一游”作为不虚此行的留证,长城台阶和墙体上,故宫博物院缸上甚至高悬的匾额上,各大寺庙中古钟的内壁,石窟佛像上,百年古树上,用利器刻划、用笔或涂改液等涂写的字迹如臭虫般爬得到处都是,就连清华、北大等校园内的古建筑也未能幸免。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到此一游”刻出了国门,直接划在了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丢人丢到了国外,让国人跟着蒙羞。

  文物古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爱护文物理应成为社会共识,对文物应抱持崇敬之心,然而一些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基本社会公德的人却时常挑战着社会底线。他们把“到此一游”式刻划文物当成一种满足私欲和虚荣心的光辉事迹。殊不知,这是在亲手将自己往耻辱柱上钉。正如一名网友所说:秦砖汉瓦,无语千年,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厚重;锁匙砾石,刻字留名,透露着愚昧无知的虚荣。

  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文物的人为性损坏是不可逆的,相关部门费时费力地保护文物、修复文物,也赶不上不文明游客的随手一划一刻。所幸,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游客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在文物上刻字不亚于在自己脸上烙字。因此,这些刻字行为一经曝光,网上总是骂声一片。从2013年故宫博物院一口缸上出现“到此一游”,网友喊出“逮住剁手”,到2020年有人曝光天坛一处墙砖上有游客连续三年刻下“到此一游”,网友直呼“手欠”,再到今年3游客长城刻字,网友群起而攻之,一些言辞虽然稍显过激,却足见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及对刻划文物现象的强烈反感。

  3游客长城接力刻字暴露出监管的漏洞,相关监管措施尚待进一步加强。从推动巡逻队建设到运用无人机巡逻等都不失为有效补强监管的办法。视频曝光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作出行政拘留并罚款的处罚,旅游部门又将3人列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多家景区实施联合惩戒、不予接待,这些惩治措施都让人拍手称快。此举也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决心,引导部分旅游习惯还停留在数年前的游客及时补上文明旅游、爱护文物这一课。

  与此同时,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正视。视频曝光后,网络上骂声一片,广大网友对刻划文物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然而,从视频中看,现场除了拍摄者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并没有人(包括拍摄者)上前提醒或阻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寄希望于工作人员的监管、无人机的巡逻,或悲剧发生后的惩罚,一定是远远不够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如果每一名游客都自觉地加入保护文物的队伍中,看到此类行为及时制止,“到此一游”也许就真的无处可游了。

  有人说,已经不记得上次听到类似的事是什么时候了。近年来,“到此一游”式涂鸦、刻划的现象的确少了,但是并未绝迹,本次刻划事件也是一个警钟,警示我们进一步宣传教育引导监督的重要性。祖国大地风光无限好,文物古迹处处都是宝,切不可因为目光短浅或一时手欠处处留名。对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不懂基本旅游文明规范的游客来说,宁愿不看风光无限,也不要出门丢人现眼。别说文物不能随便刻划、涂鸦,在文明之风普遍吹进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哪怕是普通的一堵墙、一根电线杆也是不能随便留下“墨宝”的。留念方式有很多,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拍照、录像、写文章,哪一个不比刻下“到此一游”四个字来得实在。

  (作者:任李娜,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