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读书频道>> 收藏

盂克双鼎合璧重聚

2021-06-23 10:27:3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大盂鼎(国家博物馆供图 摄影:陈拓)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供图)

  大盂鼎 铭文(国家博物馆供图 摄影:陈拓)

  大克鼎 铭文 (上海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付裕

  6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大盂鼎启程运往上海博物馆。6月18日,“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器特展”中,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并与其他19件青铜鼎一起展出。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之后,“盂克双鼎”将共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共襄盛举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于6月18日开幕,预计展期1个月。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表示,此次国博上博互借大盂鼎、大克鼎,并以两件国之重器为核心策划主题展览,是博物馆人奉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的一份深情礼赞。

  大盂鼎、大克鼎与毛公鼎合称清末时期的“海内三宝”,是迄今为止有铭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于19世纪先后出土于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后为潘家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说,“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也表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和力量。”

  为配合双鼎互展,上海博物馆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

  大盂鼎与大克鼎

  大盂鼎铸造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是迄今所见西周时期铭文较多、体型最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厚重雄伟,磅礴大气,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壁较厚,两只立耳微外撇,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器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有浮雕式饕餮纹。

  大盂鼎器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录了周康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大致内容是:康王追述了文王受天命和武王建邦的历史,指出纵酒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勉励盂效法其祖南公,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赏赐盂鬯酒、舆服和南公之旂,以及奴仆1700余人;盂感念王之册命,为祭祀南公而作宝鼎。这篇铭文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较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其布局优美,书风瑰丽,是西周金文的杰出代表。

  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在给大盂鼎的收藏者潘祖荫写信时曾激动地说:“(大盂鼎)真三千年来之至宝,成康以后之人,恐即不得见,况秦汉乎,况宋之后乎!今人何如是之幸,斯器又何为而出,殆天之为矣!”

  著名学者陈梦家曾高度评价大盂鼎说:“所见铜器中的重器,此鼎为第一瑰宝。铭文之长虽不及毛公鼎,但内容更为重要而形制厚重雄伟。此器重量不及殷代的司母戊方鼎和大克鼎,而制作精于后者。制作、铭文和体量又都超过虢季子白盘。”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整器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质朴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大克鼎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具体出土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光绪十五年年初。同出者尚有小鼎7件、镈、钟、盨等,皆为克所作之器,因此,大鼎被称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

  潘氏后人为保护双鼎等珍宝费尽全力,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双鼎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始终没有找到。

  1951年,潘达于女士致信国家称:“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毅然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成为上海博物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1959年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双鼎分镇京沪。

  2004年大盂鼎曾赴上海与大克鼎聚首,在“人寿鼎盛——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中展出,庆贺潘达于女士百岁寿辰。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