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在湾区交流中彰显澳门音乐的独特价值

2021-10-12 14:14:3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濠江快评】

  作者:戴定澄(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澳门特区文化功绩勋章获得者)

  澳门是西学东传、西乐东渐的首站,也是中乐尤其是岭南民俗音乐南移目的地之一,是中西音乐文化的汇聚点。澳门开埠以来的400余年间,无论中与西、宗教与世俗、经典与民间等各个范畴的音乐,都有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和资料存留。

  20世纪上半叶,澳门街头的西式乐队。资料图片

  澳门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推动音乐文化发展不遗余力,而民众更充满音乐热诚,使澳门有着丰硕的当代音乐成果。这些成果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础底蕴,又有在此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的气质,在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形成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汇互鉴的最初体验。其后至19世纪末,世俗音乐的兴盛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持续并行成为澳门常态。20世纪后的澳门,汇南北交通之便利,集东西文化之大成,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使得各股乐流于此时此地汇聚、交融,形成一幅多层、多维的画卷。

  与岭南文化同宗同源的澳门民俗音乐,包括咸水歌、农事歌、地水南音、龙舟、粤讴、小曲、儿歌、生活音调、八音锣鼓等,糅合了当地文化风俗,构成了澳门的自身风格,一些留传较好的原始音响,在人们耳际复原了澳门当年的民间文化情景;而土生葡人歌曲和土风舞曲等,则是流传甚广、为人喜闻乐见的品种。

  澳门的道教和佛教音乐各有特色,是中乐南移的典型例子。如澳门吴庆云道院五代相承、口传心授的科仪音乐,继承了传统,又吸收了本土的音乐养分,集歌、舞、乐为一体,是澳门独有的文化遗存,也是岭南音乐文化的共有文化财富。而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天主教礼仪音乐和本地作品,以及澳门新教歌曲,则同时展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

  16世纪下半叶至近代,由于西乐(如军乐、室内乐、弥撒乐、歌剧等)的大量传入,澳门在艺术音乐领域持续着悠久的表演和创作传统。当地政府主办的已有30余年(届)历史的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节,以及由政府统筹的澳门乐团、澳门中乐团,对澳门艺术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众多民间音乐社团,如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管乐协会、长虹音乐会、弦乐协会、集乐澳门协会等,在政府相关基金的常年资助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青年学生从这里出发,在国内、欧美等著名音乐学府深造,取得不凡成绩。如澳门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廖国敏,先后在茱莉亚、柯蒂斯等音乐学院深造,是被费城乐团委任的首位华人助理指挥,也分别被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和香港管弦乐团聘请为澳门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和乐团驻团指挥。

  澳门回归后,古老圣保禄学院遗迹(大三巴)下的现代音乐表演活动。资料图片

  澳门近代的钢琴音乐创作亦引人注目,不少以澳门情怀为主题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题材、体裁、结构、呈现等各方面,均甚为难得。如夏理柯(Harry Ore),作为一位音乐家,20世纪20年代曾在澳门居留,留下众多表演、教学、创作印迹,其所创作的一些澳门题材作品,留下了也许是外国人运用华人(岭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钢琴曲的最早记录,亦曾对音乐大师马思聪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长期在澳生活的区师达神父(Aureo Castro)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澳门景色》《小妹妹舞曲》;林乐培的“古曲新译”及为澳门几位后辈写的《舅舅组曲》等钢琴作品,都是澳门重要的文化库存。

  葡语族群音乐家的创作及表演,丰富和补充了澳门的艺术音乐形态。如白世门(Simao Barreto)以葡语国家的民歌为基础,写作了大批由此改编的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配乐朗诵,由室内乐伴奏的艺术化民歌等,澳门出版发行了他的多张唱片专辑和乐谱集。

  都市流行歌曲、本土音乐剧、儿童歌舞剧、爵士和摇滚音乐、各类嘉年华音乐,以及澳门特有的娱乐场所表演音乐,同常年持续举办的本土流行音乐节、爵士音乐节、马拉松摇滚音乐祭、新人新歌的电视比赛、一连数日在海边举办的“Hush沙滩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一起,因着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和澳门同大湾区城市及国际社会便利的文化往来,也因着澳门地区较为发达的休闲文化和相应环境等条件,为民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色。

  澳门的音乐特色同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既连接以岭南文化为基础的大湾区及至整个大中华文明,又联系以葡语国家为主的西方音乐文化。抱住“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使命感,湾区音乐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澳门应充分发挥中、西相交的文化桥梁作用,同湾区城市在文化上互惠互利、相辅相成。

  近年来,湾区不同城市的音乐表演和学术事项已愈来愈多地参与到澳门政府及民间社团举办的各类音乐节、艺术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中,而如何将国际音乐节一类的活动在湾区城市扩展,既延伸音乐节的影响,又可突破澳门文化市场小的局限,是值得考虑的事项。不少音乐社团在特区政府支持下,主动“走出去”,投入到湾区不同城市的艺术活动中,取得了成效。澳门的学术界也积极将澳门和大湾区音乐文化向葡萄牙及欧美国家介绍推广,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特区政府文化部门可同湾区城市一起,对文化艺术交流和建设作进一步的研讨部署,亦可设立专项基金,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关政策和机制。

  笔者深信,随着人文湾区建设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的进展,澳门音乐将以其独具的特色及文化桥梁作用,进一步彰显其文化价值。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07版)

[责任编辑: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