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2024-04-22 16:24:52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主讲人:尹晓东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22日 第 11 版)

  编者的话——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丰富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本期讲坛邀请尹晓东委员讲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这是他近期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北京高校“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大思政课”上的演讲内容,本期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主讲人简介:

  尹晓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级作曲,研究生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30多部戏曲戏剧作品担任作曲。作品曾获“文华奖音乐创作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奖项,入选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音乐传承发展》首席专家。著有《毛泽东诗词唱段精选》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诞生了不同的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孕育出的最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而中国戏曲是至今唯一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于世的艺术。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戏曲诞生于公元12世纪的宋代。在此之前,原始宗教歌舞、先秦优戏、汉代百戏、唐代歌舞戏等都为戏曲的形成做出了必要的准备,在这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它们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基因得以不断地复制延续,使诞生后的戏曲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美术等形式于一身。中国戏曲就其艺术价值而言,既有“美善合一”的艺术品格,又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精神;既有秦汉多元整合的吸纳能力,又有唐代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艺术胸襟,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昆曲是至今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谓。昆曲《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典雅的文辞、清丽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中国戏曲之美在昆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戏曲就其文化价值而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家国情怀等,都蕴含在经典戏曲剧目中。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些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共同构建了中国戏曲的价值取向。古往今来的戏曲舞台上,塑造的精忠报国的岳飞、穆桂英,秉公执法的包拯,宠辱皆忘的林则徐,清正廉洁的于成龙,舍生取义的文天祥等艺术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廊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京剧《杨门女将》是一部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1960年由中国戏曲学校第一批毕业生拍摄成戏曲电影。这部戏全力刻画出杨门女将刚毅、坚强、勇敢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价值追求,展现着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艺术作品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从历史传承、思想内涵、价值追求等多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文明这些特性。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对于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艺术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中国戏曲之所以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而不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感情紧密相连,一直根植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一直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文化的新内容和旧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的主张。为了发挥戏曲行之有效的宣传功能,各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许多专业与业余的戏曲演出团体,倡导运用戏曲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涌现出《松花江》《查路条》《好男儿》等一批革命现代戏。1942年5月,毛泽东以“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为核心命题,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文化态度和政策主张,明确宣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虽然这个时期一些剧目的艺术呈现尚处于“旧瓶装新酒”的起步阶段,但文艺工作者对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不久,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平剧、改造平剧,进行平剧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工作”。毛泽东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延安平剧研究院围绕“推陈出新”展开了京剧的整理、编演、创新工作,把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创作历史戏和现代戏作为重要任务。

  1943年,延安平剧研究院根据《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创作出《逼上梁山》一剧,毛泽东看后,就该剧写信给中央党校杨绍萱、齐燕铭,提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此番评价对于接下来的京剧改革,对京剧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意义深远。1945年,又一部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在延安公演,获得好评。延安平剧研究院几年中创作了十几出京剧现代剧目,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生产和保卫边区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如《难民曲》《上天堂》《边区自卫军》等。

  在毛泽东看来,革命文艺应该实现“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高度的艺术形式统一”。可以说,毛泽东这一文艺思想一直贯穿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0年11月,全国首届戏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制定了三改政策——改人、改制、改戏。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梅兰芳任院长。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2年10月6日至1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亘古未有的一次戏曲界的盛会。

  中国戏曲学校以田汉先生创作的《白蛇传》参加了此次汇演。新型戏曲学校的开办,培养了一大批戏曲事业接班人;新型剧院的成立,旧艺人焕发了新面貌。这次汇演,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白蛇传》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校戏”,代代相传。

  1959年4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刚刚加入共产党的梅兰芳创排了《穆桂英挂帅》。已65岁的梅先生说:“大家都在为国庆献礼而努力,我也不能例外。”为此,他放弃了去外地的巡演计划,在北京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创排了这出引人入胜的新编戏。《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第一部新戏,该剧于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连演数场,场场爆满,剧场内掌声雷鸣。京剧舞台上这个全新的穆桂英形象成为梅兰芳将一生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的生动写照。

  古老的戏曲艺术形成于古代社会,这一艺术形式如何表现现代生活,讴歌时代新人是一个新的艺术命题。为了推动戏曲现代戏创作,1958年6月至7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这次汇演,诞生了两部影响深远的戏曲现代戏。

  一部是豫剧《朝阳沟》。该剧写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拴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拴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故事。这部戏成为豫剧现代戏的经典作品。

  另一部是京剧《白毛女》。该剧由中国国家京剧院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京剧现代戏。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诠释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生活把鬼变成人。

  为了进一步推动京剧现代戏创作,1964年文化部在京举办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这是展示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成果的一次盛会。从6月5日到7月31日,共演出了35部京剧现代戏,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2000多人参加;涌现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黛诺》《六号门》《节振国》《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优秀剧目,塑造了众多新时代的工农兵形象。这些剧目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在用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有力地证明了像京剧这样程式严谨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可以表现现代生活,塑造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汇演之后,不少戏进入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阶段。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两部戏。

  一部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由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的京剧现代戏。最初的版本创作于1958年,1970年定稿后拍成电影。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英雄杨子荣的故事被几代人传颂,堪称一部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这部戏第一次将西洋管弦乐队引入京剧,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另一部是京剧《红灯记》,由中国京剧院根据同名沪剧剧本改编。抗战时期,地下党员李玉和接到上级任务,要与交通员接头并将密电码送到柏山游击队。不料,中途却被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与母亲李奶奶惨遭日寇杀害。李玉和之女李铁梅和敌人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密电码送上山,完成革命任务。这部戏在探索京剧唱腔音乐的新音调、新形式、新手法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从上世纪5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提出,到随后整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并举”剧目政策的制定,中国戏曲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片面性、绝对化地强调现代戏的主张,导致“一花独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又重申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号召。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同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的政策,通过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中国戏剧节,开办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等,实施多项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出人出戏,促进戏曲传承与发展。广大戏曲工作者响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唤,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戏曲艺术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进入新世纪,文化艺术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开始被唤醒。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中国昆曲艺术不仅获全票通过,并名列榜首。

  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广大戏曲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一大批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脱颖而出,比如,京剧《蝶恋花》《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华子良》,昆曲《南唐遗事》《牡丹亭》,川剧《山杠爷》《变脸》《金子》,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越剧《西厢记》《陆游与唐婉》,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等等。

  新时代戏曲人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10年前的这篇讲话,是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致祝词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作家艺术家立时代风气之先,创作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连续出台,使戏曲界的文化自信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戏曲事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前所未有。京剧电影工程、新年戏曲晚会、剧本扶持工程、“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戏曲各领域人才高级研修班、地方戏文献资料抢救保护工程,等等,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微观项目工程,戏曲艺术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新时代。

  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今天的戏曲人,就是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坚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在题材开掘和艺术形式创新上下功夫,让传统艺术实现现代表达,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同时,在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实现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在去年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中国京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等一系列戏剧展演活动中,全国各类院团、高校创作的大量戏曲剧目,包括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和现代戏,这些剧目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不少剧目广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戏曲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了新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其中,在中国戏剧节上演出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因其出圈效应,广受关注。

  2020年10月,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学院70年的办学成就和育人成果,对学院师生传承好戏曲艺术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希望我们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代代卓越的艺术家创造了戏曲艺术辉煌的历史。戏曲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她从未衰老过,一直以与时俱进的姿态顺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时代面貌,唱响时代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戏曲艺术在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构筑中国文化新形象、打开中外艺术交流新局面等方面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年,中国戏曲学院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推进戏曲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在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用8K高清技术拍摄了京剧名家、学院教授张火丁主演的《锁麟囊》,创作排演了元宇宙新视觉黄梅戏《七夕传奇》,今年10月还将与国家大剧院合作推出数字京剧《白蛇传》。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戏曲事业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必须谨遵“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戏曲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加强对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和阐发,提升戏曲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手段,在秉承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戏曲美学形态的新创造,开拓中国戏曲的新境界,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新征程中,作出中国戏曲学院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