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创造中共享美好生活

2024-06-11 16:47:42 来源:人民政协网 谢颖我有话说
0

    ■ 纵横交错的河面上,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田地星罗棋布,从空中俯瞰,犹如水上迷宫——这是位于江苏兴化的垛田奇观。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年来,兴化不断书写精彩垛田故事,守望垛田智慧之光。

    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垛田,赓续着先民的诗意创造,承载着今日的美好生活。近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兴化垛田,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讲述兴化垛田10年保护工作的亮点以及进一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中国垛田走向世界

    “2014年4月29日,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大楼,经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成员的认真讨论,决定批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6个项目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有与会人员都非常高兴。”回想起10年前的那一幕,闵庆文记忆犹新。作为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申报工作的技术团队负责人,他在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为兴化世代先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所创造的‘杰作’得到世界认可而感到骄傲。”

    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这里曾洪水肆虐,遍地沼泽。为了抵御洪水、垦荒种植,勤劳智慧的兴化先民积土垒垛,一代一代把沼泽改成良田,在与水斗争、与水共生中逐渐形成这份智慧结晶。

    2014年1月,闵庆文第一次实地考察了兴化垛田,“虽然当时是冬季,天气很冷,田里是正在越冬的油菜,但大小不等、形状奇特的块块垛田和水陆交互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是让我惊叹不已。”油菜、香葱、龙香芋……兴化垛田一年四季收获不断,至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以舟代车的劳作景象以及传统的耕作方式,彰显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特色的农耕文化。在闵庆文看来,兴化垛田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农业水土利用的典型范例,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断擦亮农业文化遗产

    品牌的“亮度”

    5月的兴化温暖湿润,走进千垛景区,眼前一片清爽的绿色。虽然没有油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但沉甸甸的饱满菜籽预示着丰收的信息,也使这里从旅游景点回归到农业生产基地。就在1个月前,这里千垛菜花竞相盛开,蓝天碧水与金黄色的油菜花相互辉映,游客乘着小船“行走”在河道,登上垛田徜徉在花海,尽情享受着“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神奇美景。

    10年来,兴化人倍加珍视垛田这一宝贵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坚持以农促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农,强化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取得了累累硕果。对此,闵庆文深有感触:“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与文化价值、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相关部门协同保护……兴化以自己所付出的实际行动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不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亮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日前,湿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兴化垛田和美乡村建设学术圆桌会在兴化召开。据介绍,近年来,兴化用心培育千垛菜花、水上森林等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了“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观芦花”的“四季花海”品牌,将农业生产所创造的生态、文化、景观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经济效益;同时,成立垛田研究会,创作长篇小说《垛上》、电影《垛上花》、宣传片《垛田文化》,将垛田文化教育纳入地方小学课程,推动垛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举办的垛田旅游文化节、陆续推出的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的旅游景点,使农业生产基地成了吸引游客的‘景点’,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民纷纷吃上了‘旅游饭’。”闵庆文感到,农业文化遗产地正在成为旅游热点,这是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所具有的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良好的生态都是极好的旅游资源,甚至优美的田园景观和可体验的劳动过程等也正在成为多种旅游业态发展和产品开发的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不仅适合发展一般意义的观光旅游,更适合发展研学旅行、康养旅居、科学探索等新型旅游形式。

    2021年3月1日,《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闵庆文表示,这一条例最大亮点在于,不仅聚焦兴化行政范围内垛田的保护和利用,而且还涵盖了生态、地理、文化相近的周边地区垛田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在内的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条例不仅为加强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也为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

    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贡献“中国方案”

    走过悠悠历史岁月,垛田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耕耘幸福生活,让垛田闪耀出新的时代风采。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我对兴化垛田、对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发展充满了信心。”闵庆文关注的是,融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于一体的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种荣誉,说明其具有多重特征与多元价值,如果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研究,很难为这一类型的遗产提供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果。”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涉及到多个学科,其保护研究需要体现学科综合性。同时,农业文化遗产是以农业生产创造并以农业生产维持的特殊遗产类型,其保护和发展更需要重视可持续性。应当重视农业的核心作用与基础地位,通过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内涵,持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态与文化价值转换,实现遗产核心要素不变基础上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农民在适应自然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凝聚了世代农民的智慧。在闵庆文看来,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所有者,也应当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者和受益者。因此,在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应当重视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农业文化价值挖掘和保护行动,获得实际的效益,从而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在此次湿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兴化垛田和美乡村建设学术圆桌会上,“兴化垛田保护与发展政协委员工作室”正式揭牌,这让闵庆文感到很高兴:“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各级政协委员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此次建立‘兴化垛田保护与发展政协委员工作室’,就是要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各级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从农业、文化、水利、生态以及遗产保护和乡村发展等多个方面,持续跟踪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探索履职服务为民的新路径,提高履职服务为民的针对性和效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贡献政协力量。”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我将继续利用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业优势和长期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调查研究的实践优势,及时将科研成果、调研发现、系统思考转化为政协提案,积极联系界别群众以便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转化为社情民意。通过科学研究和委员履职的结合,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更好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