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芳 文脉永续
古韵流芳文脉永续
——在故宫博物院听都海江委员讲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播
本报记者 郭海瑾
编者按:
日前,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举办,就“遗产·文化: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主题展开分享与探讨。故宫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信息丰富、文化内涵深刻,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为此,故宫博物院将策划推出一系列活动,满足社会公众需求。近日,记者走进故宫博物院,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听他讲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思考。
在保护基础上 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
小暑刚过,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却丝毫不能阻挡故宫博物院内络绎不绝的观众的步伐。红墙金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重辉煌,石板路上倒映着斑驳的光影,与穿梭其间的游人相映成趣。气势恢宏的建筑,璀璨夺目的文物……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一边带着记者感受这座雄伟壮观的历史文化殿堂,一边解说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和现在。
“这么庞大宏伟的建筑群和琳琅满目的文物,如何做好保护工作,使它们得以延续?”记者问道。
“故宫博物院的保护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系统性保护故宫文化遗产方面成效显著。”都海江告诉记者,2003年起,故宫博物院先后启动了“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平安故宫”工程,对古建筑进行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为故宫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营造安全环境,奠定了预防性保护的坚实基础。2013年的“平安故宫”工程,包含北院区建设、地库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项目、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项目、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七个子项目,将“保护为主”的思想落到实处。
“光保护还不够,还要让它真正活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故宫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都海江表示,这方面故宫博物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关注。
比如,发挥教育功能。故宫博物院围绕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开展馆校合作资源共享共创,联合北京教育学院“十四五”艺术学科创新平台、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推出古文字主题馆校合作系列教育活动。还推出《我要去故宫》《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了不起的故宫宝贝》等优质普及读物,以及故宫艺术公开课“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小书包”“孩子,圆你故宫梦”等特色公益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再有,将文物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研发文具、玩具、首饰等多品类文创产品,融入生活、惠及大众。联合创作《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诗画中国》《紫禁城》等文化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儿童剧《甪端》《猫神在故宫》等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推出《故宫日历》《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等优质出版物,让观众通过不同视角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明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100周年。“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是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都海江告诉记者,北院区依山傍水、区位显要,规划设计合理、功能设施先进,是一座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观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博物馆”。北院区的建成,将极大助力故宫古建筑空间腾退和修复保护,有效缓解大型珍贵文物科学保护和展示利用难等问题,为故宫博物院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参观服务和文化体验,更有利于挖掘阐释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多样化多角度
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从故宫午门一直向北,在承乾宫之北、景阳宫之西,有一座二进院落——钟粹宫。循声而去,“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正在展出,来此“打卡”的观众纷纷驻足。
走进展厅,一曲苍朴雄浑、起伏跌宕的古琴曲《秋鸿》,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展厅中陈列的每一件展品和来自历史深处的宁静雅致。“故宫博物院与古琴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清皇宫紫禁城中曾经琴声不断、名琴罗列,盛极一时。”都海江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88张,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古琴发展历史。
如果想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除了在钟粹宫古琴馆,还能在故宫博物院官网“云游览”,聆听来自遥远的古琴之声。“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故宫承载的多元文化,故宫博物院从观众需求出发,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学习强国、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让广大观众动动手指就能‘云游故宫’,观赏、体验到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都海江说。
“故宫博物院建立了首个大型数字展厅——端门数字馆,大高玄殿数字馆也已与观众见面。”都海江表示,故宫博物院将数字科技与文物宣传传播结合,实现文物资源的永久性保存和文化资源的最大化社会共享,在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有着显著成效。比如,举办过很多令人难忘的数字展览,像《清明上河图3.0》、“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紫禁城里过大年”等。其中,“‘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通过裸眼3D装置、环幕、AR漫游等技术手段,虚拟倦勤斋等现实场景,打造全感沉浸式互动新体验,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纹样之美。
都海江多年来致力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在多年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议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等相关提案,受到关注。
“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是否兼顾严肃宏大和鲜活生动?是否运用了适应不同区域、国家、群体的传播策略?是否有规划地遴选使用了传播媒介和推广对象……”都海江表示,这些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力影响力如何实现最大化、最优化,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他呼吁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科学设置评估指标与维度,注重评估结果运用,更好地提升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
“同时,还要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着力构建多元化传播议题。如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建设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实施‘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提升了博物馆的废弃物治理水平和文旅承载力,向社会传递绿色生活新风尚,为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都海江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