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7-22 17:04:47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骆沙鸣

  《人民政协报》 (2024年07月22日  第 12 版)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引领,才能更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可期可及。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我们要心存文化自信,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持续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筑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如何让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让中华文化自信种子厚植于每位国人心中。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自身文化符号的认同和社会责任自觉,通过对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民族文化客体存在形式,最终转化为文化主体自身的理性心态、精神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文化软实力更具影响力、竞争力、感召力。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为民情怀、坚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海纳百川、不卑不亢的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在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思政教育,创建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和引导更多彰显当代性、原创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如通过校园创意图案、社区井盖涂鸦文化、创设融媒影视基地、拍摄红色微电影、微信公众号网站新媒体等创造性的活动与载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

  第三,大力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立一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完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加大我国与海外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举办更多的中国文化年(节)和中国文化周活动,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等,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我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互联网+”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供给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都是对文化属性、价值、影响、作用等方面的根本认识,发挥文化自觉自信的作用在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四,着手开展国家“十五五”文化专项规划前期工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规划好建设好如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挖掘各地方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有序生产,发挥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运用好“中央厨房”,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带动作用。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文化自信芯片植入文化创意和新媒体文化传播,注重开发中华文化内涵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积极开发中华文化传播产业链,打造文化创意精品。

  第五,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主体性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强大精神力量。应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比如弘扬革命文化,各地积极开展红色资源普查,精心编制区域性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不断加大红色旧址保护力度,加强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拓宽传统教育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扩大红色资源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第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要在维护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下充分参与国际交往,构建不同价值形态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利用所在国家和地区民众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和中国故事,在平等双向互动中“制造同心”。要继续做好公共外交这篇文章,丰富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增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力。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探索创新中国文学、戏曲、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画、杂技及手工艺等的文艺表达形式,传播更多承载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交流交融中增强生命力。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泉州市政协原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