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世界遗产地城市的现代化

2024-07-22 17:06:02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拉萨:世界遗产地城市的现代化

  张广汉 陶诗琦

  《人民政协报》 (2024年07月22日  第 12 版)

    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景色宜人。踞守世界屋脊的名城拉萨,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怀抱,以雪山为背景,与雪域高原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独有和鲜明的特征。

  拉萨城市中的建筑整体平缓疏朗,雄踞拉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气势宏伟,是全城景观视线的中心。八廓街目前依然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有的城市天际线,以及街道与大山、寺庙的良好对景关系。大昭寺是这一地区的中心,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风格,同时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民居院落群多为石木结构,朴实的平屋顶衬托着大昭寺华丽的金顶,与布达拉宫、小昭寺遥相呼应,体现了高原地域的城市特色。

  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大唐的文成公主与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各带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到拉萨,不同地域的佛教文化在这里交融。拉萨关帝庙,藏语全称是“帕玛日格萨尔拉康”,庙中关公、格萨尔两位战神同台共享供奉,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铭刻着汉藏民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立碑以更续新好”之誓愿。

  这里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藏、汉、回、门巴等20多个民族的群众,寺庙与民居自然地融合,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完整地延续着,是当地人文景观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随着老城居住人口增长,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亟待改善,传统建筑亟待维修。1979年,在国家资金的帮助下启动了老城区的房屋改造修建。198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应拉萨市政府要求,编制了《拉萨市八廓街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拉萨划定了街区保护区划,将八廓街街区分为四个级别的保护区,并具有前瞻性地对旧城改造提出了风貌保护和控制要求,保护工作从关注文物保护单位向关注历史文化街区转变。

  拉萨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遗产地城市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这种矛盾的冲突以八廓街旧城改造和附近政府部门办公大楼、大型商场的兴建而受到广泛的关注。2002年,原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援藏项目《拉萨八廓街地区保护规划》,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及其周围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八角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和留存的历史信息为目标,改善街区整体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突出街区特色。

  规划对八廓街现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经验,指出了问题,明确“以房养房”的改造方式给老城区带来的问题,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建筑体量过大,建筑高度过高等,并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对街区居民进行逐户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每一幢建筑的历史以确定建筑的保护价值,通过建筑的质量、年代、风貌、高度等要素的评价对建筑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治和控制要求,制定了保护和整治设计导则。根据居民的需要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照顾居民的风俗习惯研究院落内卫生设施的改进办法等。2005年8月11日,规划通过了原建设部组织的验收。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拉萨老城区保护力度。与此同时,拉萨市制定了“保护老城区、另辟新城区”的城市发展策略,逐步将老城区范围内的拉萨市建设局、城关区政府等政府部门搬迁至新城办公,并拆除经过专业评估不具备历史价值且风貌不和谐的现代办公楼建筑,并于2012年再次启动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在开展老城区保护工程中,拉萨市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组织中规院和中国文研院修订《拉萨八廓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大昭寺文物保护规划》,实施大昭寺周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修缮、非传统式样建筑的外立面风貌改善、水电气等各类管线入地、供水供电网络扩容、排水系统疏浚、居民供暖系统建设等工程。在确保八廓街历史街区及其内部全部历史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历史街区的保存状况和管理水平,延续了历史街区作为商贸和宗教场所的传统功能。

  为了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我曾10多次来到拉萨。我喜欢站在拉萨河对岸远望拉萨名城,听着才旦卓玛演唱的《美丽的拉萨河》,“那不是天边飞来的孔雀,那是美丽的拉萨河,山顶金顶宫堡,河畔绿色的林卡……”漫步在拉萨名城的街头巷尾,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感受到现代化生活的转变。

  (张广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陶诗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院一所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