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报国志 革命伉俪情

2025-07-11 10:08:59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1910年10月,董必武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堂以第一名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返回家乡教书。11 月,与黄安县高桥镇黄家田村殷实家庭的女儿黄俊贞结婚。

  黄俊贞聪颖贤慧,勤奋好学,婚后在董必武的帮助下,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成为知书明理的新女性,并逐渐萌发革命觉悟,积极支持董必武投身革命,追求妇女解放,成为董家第一个放足剪发的女性。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黄俊贞毅然送别董必武投身革命,让他参加阳夏保卫战和保卫武昌的战斗。董必武在战火中完成从封建秀才到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转变。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后,黄俊贞在董必武痛心苦闷时给予心灵慰藉,并在董必武东渡日本求学时默默承担家庭重担。1915年,董必武受孙中山派遣回国策动反袁斗争,黄俊贞四处奔波营救被捕入狱的董必武,探监送饭,伺机传递信息。

  求解放投身洪流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董必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李汉俊、陈潭秋等人共同探讨救国救民新道路。黄俊贞不仅承担家务,还成为董必武的贴心助手,帮他传递书信、观察环境。一次她在上海为董必武传递资料时,机智应对军阀密探的怀疑,完成任务。董必武长期奔波革命,家中经济困难,黄俊贞的姐姐和姐夫资助革命经费。董必武倾尽家产办武汉中学,黄俊贞毫无怨言,给予支持。武汉中学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基地。

  1921年7月,董必武与陈潭秋赴上海秘密出席中共一大。此后,董必武组织武汉妇女读书会,开办妇女补习学校,倡导妇女解放,黄俊贞夫唱妇随,积极支持投入妇女解放运动。1923 年,董必武回黄安老家,与黄俊贞一起祭奠父亲,并为家乡青年妇女办 “草帽传习所”,组织妇女边劳动边学习。

  伤离别返乡兴学

  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笼罩在白色恐怖中。董必武奉命转入地下斗争,化装成水手离开武汉,取道上海前往日本,后由党组织安排赴苏联学习,黄俊贞失去与丈夫的联系。1928 年春,黄俊贞到上海打听消息,得知董必武已赴日本,便返回黄安老家。此时董必武老家已被查封没收,房屋拆毁,家人离乡外逃或被害致死,黄俊贞回黄家田村娘家居住。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董必武重返武汉,得知黄俊贞在老家生活的消息,便将她接到武汉小住,并委托义女苏玮照顾她。黄俊贞知道董必武有了新家庭后,回到黄安老家。她看到当地农民生活困苦,子女无钱上学,便拿出积蓄创办私立学校,招收贫苦农家子女免费入学。董必武写信表示支持,寄钱资助,并为学校题写校匾和 “值日生” 牌子字样。黄俊贞亲理校务并兼课,聘请爱国知识分子李国民任专职教员。1942 年冬,黄俊贞身染重病,双目失明,1943 年春去世。临终前她叮嘱学校要坚持办下去。董必武得知后悲痛,写下两首诗词悼念:

  嫁得黔妻卅二年,年年日日动忧端。

  望夫有石堪摩抚,思子无台可须还。

  海上栖身良辛尔,山中避寇更凄然。

  从今脱却愁城去,伴姊自遨在西天。

  荏苒冬春榭不知,悼亡词费更迟迟。

  客中在壁无遗挂,梦里还乡见敝帷。

  冬雪高桥折寒柳,清雨字水白杨悲。

  为君不及营斋奠,注目成行旦暮思。

  (作者陈永明系第十届湖北省政协委员、民盟湖北省委直属知音委员会主委;宋健系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