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07-21 10:47: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新征程上,增强文化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将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伟力。

  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和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多元一体传承的精神基因。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融汇了多民族的精神特质,追求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等思想信念,彰显齐家治国、济世经邦、利济苍生等宽广胸怀。这些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石和养分。各民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文化认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文明的延续、国家的统一汇聚源源不断的力量。

  革命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团结奋斗注入精神动力。革命文化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而生,是中华民族在革命实践中淬炼出来的独特精神文化气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催生出革故鼎新的不竭动力及“团结奋斗”的鲜明属性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同甘共苦、服务人民的理想追求,勇于担当、舍生取义的人格品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作风,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素,使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团结一心、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守正创新、人心凝聚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内容,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守正创新”的时代特质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促进各民族建立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独特文化资源逐步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升华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强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向和依托

  在“第二个结合”中赓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并造就出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其中,“第二个结合”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既根植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做好“第二个结合”的大文章,“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彰显思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引领作用,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以赓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来增强各族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文脉”。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融合。构建展现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构筑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神文化高地,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繁荣发展。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延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认同中的基础作用源于其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融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作者周婧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