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不妨向民歌学习

2025-07-22 11:12:3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妈妈教我信天游,三十里铺来么花狗狗……”7月16日晚,陕西省延安市枣园文化广场上,清亮稚嫩的童声拉开了宝塔区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的帷幕。台上唱得动情,台下随声应和,充满好奇的孩童与饱含深情的老者,交织出跨越年龄的声浪。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陕北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产生于周代中期的民歌缘何能赢得群众喜爱、传唱至今?

  答案蕴藏在它那接地气的歌词和与时俱进的表现方式里。

  歌词是歌曲的灵魂。陕北民歌的歌词取材于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质朴率真、通俗易懂。“白格生生脸脸太阳阳晒”“一对对白鹅河湾湾站,想起我哥哥心缭乱”,叠词叠字、比兴手法,道出的是劳作的艰辛、炽热的情感,用的是群众听得懂、有共鸣的“大白话”。

  随着时代发展与受众变化,陕北民歌从最初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到现在不断吸纳新时代的新内容;歌词从最初的委婉含蓄到现在简单直白、直抒胸臆;表现方式也不仅是大开大合,开始融合通俗唱法。

  扎根大众生活的内容,顺应人民需求的创新,是陕北民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密码。

  这个常青密码,值得我们在改文风中学习借鉴。

  文风体现作风。“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等文风积弊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它们如同民歌里所唱的“沙嵩嵩林”般阻情隔意,让人民群众产生距离感、陌生感,甚至厌恶感。

  改文风是一场深刻的语言系统、创作姿态与传播思维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站在人民立场,写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其关键在于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心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让文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乐意听。

  如何改文风,不妨向民歌学习。

[责任编辑:张文亮]